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,跨行看蹊跷
所在共读营:5班
微信昵称:蓝色眼镜
主业互联网,副业带娃
日更朋友圈小作文2篇,一篇商业观察(不包括生财日历中的作业),一篇带娃思考,欢迎围观。
——————
所谓「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」,我再加一句「跨行看蹊跷」。
什么意思呢?
就拿看电影为例,外行咱就不多说,很简单,看得入戏,情绪被剧情牵制,恨不得成为剧中人;
内行看门道,就是思考「机位如何操作」、「剧情如何设置情绪点」等专业的电影问题;
跨行看蹊跷,指的是主线剧情外的好玩、好用的细节。
比如我看《古董局中局之掠宝清单》,就看出一些说话之道,举几个例子。
01 讲话讲重点
剧中有一处着火剧情,当时发现火情的人,喊的是「走水」。
古时,的确是用这词,但从没细究为什么要这么用。
于是,我便停下碗筷,做了点研究。
(1)避讳谈「火」,因为「火」在古代是敬畏之物。
(2) 直接提醒人们(可能还有睡梦中的人)取水。
至于取水干嘛,取时自然知道。
人命关天时,少一步操作,就省出一点时间;
省出一点时间,就可能救出一个人。
到了现代,有的人会喊「着火」了,有的人会喊「救火」,后者比前者已多走了一步。
着火时,先救火,而非先责难。
先责难的,等于又后退了一步,是傻子。
街上被抢包,喊「有小偷」的,比「有人抢包」的,更有效;
喊「抓小偷」的,比“有小偷」的,更有效。
再试想下,你在1楼等电梯,是按「Up」还是「Down」。
我观察过刚学会用电梯的孩子,大多会选择「Down」。
射人先射马,擒贼先擒王。
直奔主题,说重点,讲结论。
02 遇大事要静气
第22集——
下人急冲冲跑进汇报「出大事了」。
沈老爷语重心长地教育「遇大事要静气」。
结果,沈老爷再一听事由,自个不静气了,立马站起身,嘴上还骂道「好狗胆」。
这「打脸」剧情,不知是编导疏忽,还是人性使然,有意安排。
不过,回到现实,一个人,要控制情绪,戒急戒躁,道理都懂,做到极难。
也还是知行不合一。
比如,不辅导作业时,母慈子孝,辅导作业——,鸡飞狗跳;
比如,嘴上说「我很冷静」,表情实则已「恨不得吃了对方」。
只能安慰:
做不到,是常态;
做得好,是修炼。
03 会说得体的话
也是这第22集——
归老板言称「事成后」(打败「五脉」),由王老板说了算。
王老板自知年轻,长者客气而已,忙说「不敢」,夸一句年迈的归老板,家趁人值,自己「敬为骥尾」。
又放下碗筷,特意去查了下。
家趁人值:指某人家庭富有、才貌俱佳或人丁兴旺。一般用于形容男子。
骥,是「好马」的意思,比喻贤能。
骥尾:比喻追随先辈、名人之后。语出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:“颜渊虽笃学,附驥尾而行益显。”
古时的人,不论局势如何,处境怎样,也不管心怀鬼胎,还是言不由衷,说话都要得体、漂亮、谦恭、舒服。
话不说死,人不做绝。
情绪控制,表情管理,谈吐文雅,用典讲究,满分。
反观很多现代人,说话急冲冲,直来直往,又坚又硬,原形毕露,图穷匕见,翻来覆去就几个形容词,少了太多的有趣和回味。
平时看剧有身边放纸笔的习惯,这些都是我看剧时发现的点,随手记录,事后思考出来的。
看剧观影,和读书一样,也要做笔记,这是个好习惯。
接下来要参加「影视解说」的训练营了,希望这能带来一些先发优势。
——————
我是「蓝色眼镜」,日更朋友圈
公众号:牧童与少侠,讲「育儿」,也讲「育己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