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y350 | 寓教于乐,借假修真
所在共读营:5班
微信昵称:蓝色眼镜
主业互联网,副业带娃
日更朋友圈小作文2篇,一篇商业观察(不包括生财日历中的作业),一篇带娃思考,欢迎围观。
——————
我的朋友大多同龄,也就是有孩子在上学阶段的家长。
「双减」之前,至少可以去买不同的线上/线下培训课;
「双减」之后,仿佛置身黑暗球场,连篮筐在哪都不知道,还谈什么投篮练习,所以还是挺恐慌的。
我在11.23的共读营日志里,讲到过「给小学生家长提供口算编辑工具」,可以给学生家长/学生自己,进行快捷、任意组合的出题工具。
可以去看下()。
最近,我又升级了产品想法。
女儿刚好在学乘法
我买了一副上面有唐诗的扑克牌,每一张一首,就教她并和她玩「算24点」。
先算出来的人,可以把4张牌收走。
没算出的人,可以选一张背一首上面的唐诗,那张就给他了。
最后算谁的牌多。
这里面,可以很多玩法变数,可以自由发挥。
总之,在游戏中,把数学和古诗,都巩固了。
如果说,「口算编辑工具」还属于有对抗性,家长想让孩子练,孩子不一定要练;
那么,「算24点」的形式就完全消弭了「对抗性」,游戏谁不爱;
若不爱,是游戏设计得不够好玩,那就继续迭代设计。
所以还买了白卡,打算后面自己设计卡片游戏。
再回过来思考「双减」之后,家长虽恐慌,但也不可能自己全身亲自上阵,他们还是希望有一个教育效果的产品,要具备以下特征:
1.不费家长:过程中不需要家长参与,顶多事后做下检查或确认。
2.不费眼:摆脱电子数码,回归到棋类桌游模式,当然,若硬件上能支持联网,是最好。
3.有趣:孩子要能保持兴趣,尽量游戏化。
在大白话一些,就是:
1.别找我;
2,别闲着;
3.有产出。
如果是游戏,那第1点,可以放低或忽略。
「寓教于乐」的卡片游戏,就非常适合了。
怎么样的教育产品,会人人都爱呢?
在家长眼里,是教具;
在孩子眼里,是玩具。
——————
我是「蓝色眼镜」,日更朋友圈
公众号:牧童与少侠,讲「育儿」,也讲「育己」

#免责声明#0

本站提供的一切资源、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;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,否则,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。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,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。